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分析

近年来单抗药物包括抗体偶联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,但因脱靶导致出现严重临床副反应的现象也屡见不鲜,在抗体药研发过程中,候选分子越靠近终端检测,开发失败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,我们对已上市的治疗性抗体进行脱靶评价,得出脱靶率仍高达16%,通过对于脱靶分子生物学功能分析及结合临床表现,及时调整新药用药策略,提高药物的安全性治疗。


案例1:利妥昔单抗(Rituximab)的特异性分析

简介:利妥昔单抗为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,能特异性地与跨膜抗原 CD20 结合,用于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(CLL)、某些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(NHL) 以及某些自身免疫疾病。


具体流程及数据展示:

1.选择待测样本与已知目标分子进行不同浓度的孵育,通过化学发光检测确认待测样品结合的最适筛选工作浓度

2.通过与全质粒库转染获得的细胞阵列进行化学发光检测,筛选与待测样品存在结合关系的疑似靶标蛋白

3.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最终确认,孵育4个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流式检测


58


结论:阳性在靶无脱靶风险



案例2:市面上***单抗的特异性分析

简介:某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单抗药物,其能够竞争性结合 EGFR,阻止表皮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的结合,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,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。用于治疗EGFR 阳性表达的Ⅲ/Ⅳ期鼻咽癌、胰腺癌患者,常见副反应有发热、血压下降、恶心、头晕、口干、皮疹等


具体流程及数据展示:

1.选择待测样本与已知目标分子进行不同浓度的孵育,通过化学发光检测确认待测样品结合的最适筛选工作浓度

2.通过与全质粒库转染获得的细胞阵列进行化学发光检测,筛选与待测样品存在结合关系的疑似靶标蛋白

3.使用流式细胞术进行最终确认,孵育4个不同浓度梯度进行流式检测


微信图片_20231214155645


结论:阳性在靶,存在脱靶风险,弱结合的ST6GALNAC6分子为唾液酸转移酶,“口干”的临床副反应疑似与此分子的脱靶相关